转自中国儿童中心 王秀江的朋友圈,值得有娃的朋友学习:孩子有孩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在方法背后你可以观察到他在思考什么,我们需要做的是等等他,不着急,作记录,寻找他做事思考背后的原因。今天,桐桐晚上刷牙,挤牙膏不小心,牙膏的瓶盖掉入洗手柜和墙的夹缝处。之后,他用牙刷的柄去够去拨,但试了几次未果。口中自语,牙刷太粗了,去找个细的。自己跑到餐边柜拉抽屉找东西,看看没有。跑到抽纸盒那儿,抽三张纸,扭一下,到夹缝中去够,一下出来了。在此过程中,我一直在旁观察,当然也有冲动出主意,比如去拿筷子,剪刀等建议,看到拿纸巾,想说纸怎么能行,太软了,但还是忍住没说,这样才有结果。孩子在生活中就是这样在学习,思考,解决问题。这与杜威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五步法,思维五步法,教学五步法是一致的。但其区别在于杜威是针对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改革实验而提出的理论。而其实生活中本就如此。教育就是学习,学习就是教育。教育需要打破学校的围墙,教育需要突破教室的界限。教育不仅限于假设的社会,教学也不仅是模仿社会的实验。生活本来就会为孩子提供真实需要面对的问题,促进他的成长。不过,杜威的思想仍然对于我们了解孩子,为孩子设计活动提供了教育和心理学上最初的具有转折意义的理论支撑和教学指导。
让我们学习一下杜威的思想。对照五步法,可以看到桐桐在解决问题上的背后原理或者是教育分析。
杜威认为,学校教授学生知识的目的,不在知识本身,而在学习如何获得知识,以指导下一步的经验以满足需求的方法。他认为训练儿童的主动的、持续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教学的主要目的。由此出发,杜威认为:凡“有意义的经验”,总是在思维的活动中进行。每一思维的两端,开始是一个迷惑、纷乱或困难的情境,结果是一个澄清、统一或解决的情境,思维就在这两端之间进行着。在这两端之间,思维的过程经历了五个步骤:(1)有疑难的情境引发思维的冲动;(2)确定疑难究竟在什么地方;(3)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4)推断每个阶段所含的结果,看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5)进行试验、证实,驳斥或改正这个假设。在实际经验的过程中,有的阶段可以拼合,若干阶段则历程甚短,甚至没有被人察觉。因此,五个步骤并非固定不变的方式,应随各人的情况而定。
杜威认为,思维过程 “既是组织思想的方法,又是做学问的途径”。所以他从思维的五步法类推出他的“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提出“教学法的要素和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即:第一,提供给学生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使学生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的、愿意连续下去的活动:第二,从这个情境内部产生出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对学生思想的刺激和活动目的;第三,学生要通过调用已有知识、查阅新的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来对付这个问题;第四.学生必须一步一步地形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学生要通过实际活动来检验他的解决方法,使这些方法更加清晰具体,并且检验它们是否有效。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省略其中的某个步骤。这就是杜威著名的解决问题的“五步法”。
评论